提到鲁北盐碱地,在传统的印象中,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但是在滨州市沾化区,这片盐碱地却“长出”大片清洁能源与生态渔业共生的“生态圈”。原来,这就是国家电投集团与魏桥创业集团战略合作打造的宏烨2G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下称“光伏项目”)。
日前,经济导报记者随“责任山东*民企担当”全国主流媒体调研采风行团队,走进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即“魏桥创业集团”,下同),了解到该光伏项目在2024年已实现发电16亿度,相当于节约煤炭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0万吨。
众所周知,魏桥创业集团是著名铝企业,而铝业又是耗电大户。该光伏项目却可以将“绿电”就地转化“绿色铝”,实现了“火电—绿色能源—绿色产品”的新型电力发展路径,有效提升了以魏桥创业集团为龙头的滨州铝产业集群清洁能源占比,助力魏桥创业集团承担低碳减排的社会责任。
昔日盐碱地,今朝“长”出光伏板
在鲁北海岸一线,由于土地盐碱化,很少有成片耕地。但最近,经济导报记者来到位于沾化区的汇宏新材料有限公司走访时,却发现企业周边竟“长”出大片光伏板。
更神奇的是,这大片光伏板是在水面上整齐排列的,板下水体中还饲养着南美白对虾等经济水产品,按照汇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光建的话说,这就是“虾池子上建光伏”。
这建在虾池子上的光伏项目,结合了沾化区域自然和产业特点,实现了光伏发电系统与场址内风力发电、盐水养殖以及周边工业制盐的有效结合。水面上方的成排的光伏组件,采用了转换效率国际领先的双面双玻组件,通过水面反光大幅提高了发电效率;下方水体进行盐水渔业养殖,养殖品种是南美白对虾;另外,在光伏区北侧是沾化区的盐场,每年捕虾季后的池水还可以用来作为提取溴的原料。这样就形成了水上光伏发电、水下水产养殖、池水工业制盐相结合的立体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绿色能源与养殖、工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该光伏项目是国家电投集团与魏桥创业集团战略合作的重点工程,总投资约90亿,用地约4.5万亩,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同时配套建设220kV升压站及送出线路,还是目前全球单体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近30亿kWh绿色电力,每年节省煤炭13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260万吨,为地方贡献税收超过1亿元,可极大优化地区能源结构,助力当地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光伏项目已经成为全国“渔光互补、风光同场、源网荷储”的良好示范、创新的产业模式。
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迎助力
随后,经济导报记者参观了汇宏新材料年产400万吨氧化铝智慧工厂项目(下称“工厂项目”)。
据焦光建介绍,该工厂项目由魏桥创业集团投资建设,是山东省重大项目、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在工艺技术、生产管理方面较同行业凸显先进化、智慧化、规模化,产品精优引领氧化铝行业高质、高效发展。项目预投资68亿元,囊括原料车间、溶出车间、沉降车间、分解车间、蒸发车间、焙烧车间、燃气站,配套建设脱硫、脱硝、除尘等附属设施,总占地1394亩,4条生产线于6月份全线投产。
值得注意的是,该工厂项目还深入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建设100万吨储备能力均化棚,全程密闭式皮带输送入厂减少无组织排放。而前文所述光伏项目的落地,也进一步助力工厂项目的绿色环保实践。
原来,作为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的重要一环,光伏项目所发电量不占用国家电网的调峰消纳资源,全部就地供魏桥创业集团使用。据焦光建介绍,这些绿电首先满足年产400万吨氧化铝智慧工厂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用电需求,剩余的绿电则部分用于生产高压蒸汽,为氧化铝物料加热,另一部分则通过“源网荷储”模式实现就地消纳。
相关专家认为,将“绿电”就地转化“绿色铝”,实现了“火电—绿色能源—绿色产品”的新型电力发展路径,既有效提升了以魏桥创业集团为龙头的滨州铝产业集群清洁能源占比、助力产业绿色发展,又成功打造了“源网荷储”就地消纳的典范,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