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科技动力
——摘自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汇聚了有色金属行业多位院士和顶尖专家学者,为行业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集创新思想碰撞、智慧成果共享于一体的高端交流平台。本届年会吸引了1500余位参会代表,会议规模和参会人数又创新高。除有色金属系统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外,新增了很多系统外的企业和高校,从侧面反映出有色金属行业的科技氛围浓厚、作用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各界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有色金属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行业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强,行业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态势向新向好
有色金属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材料和关键支撑。近年来,受益于科技创新突破、“新三样”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加持等因素影响,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行业总资产收益率连续4年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行业增加值、收入、利润在全国工业领域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总体保持增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031.9万吨,同比增长约2.9%;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约7.6%;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6.1%,比全国工业投资增幅高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利润总额2178.5亿元,同比增长15.0%。
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有色金属行业15项重大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年度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获奖项目覆盖智能矿山、低碳冶金、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彰显出行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进展。
一是矿产高效开发与利用取得新进展。“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破裂理论与方法”为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采矿装备智能化、调度实时化,为绿色、智能、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金属氧化矿高效浮选分离多维度精准调控创新技术”实现复杂金属氧化矿的高效分离富集,保障我国钛、锂、铜、钴战略金属供应链安全。
二是绿色低碳冶炼技术实现新跨越。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水平大幅提升,铝电解工艺装备技术引领全球发展,并实现整体出口;国内95%以上的铜、铅、锌冶炼产能采用绿色低碳生产工艺;铜冶炼侧吹+顶吹技术、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工艺技术实现“走出去”,引领全球行业的技术进步;碳酸氢镁法分离提纯稀土、离子型稀土矿浸萃一体化等稀土分离提纯技术实现新突破,带动稀土产业低碳转型发展。
三是高端材料研发获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更高强度、更轻量化、更耐高温的先进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等,如新型高强韧铝锂合金大幅减轻飞机结构重量,高性能钛合金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超高纯金属提纯技术不断提升,如5G通信芯片用7N级高纯铟、集成电路用6N级高纯铜等高端高纯材料实现批量应用;大规格超高纯镍铂等靶材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可控;高端稀土合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高端产品打破垄断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日益广阔,可以说,机遇远大于挑战。特别是新能源、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加速崛起与深度融合,为有色金属行业注入全新发展动能。
一是坚持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导向。要锚定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活动链条。要在战略矿产勘查与高效开发、绿色低碳冶金、超高纯金属制备、高端合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材料制备、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乃至颠覆性技术。要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强关键材料、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是坚持筑牢关键矿产资源安全基石。当前,全球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键矿产资源争夺不断加剧。有色金属行业要将“找矿突破”作为核心战略任务,聚焦铜、镍、钴、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勘探开发重大突破,把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上升到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战略博弈主动权的战略高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矿产资源支撑。
三是坚持全面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不断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降碳、清洁生产、污染物深度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聚焦颠覆性工艺创新和流程再造;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构建从矿山到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提升复杂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构建更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有色金属行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四是强化有色金属行业数智赋能。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矿山开采、冶炼加工、材料研发、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全产业链的深度应用。要推动数字化矿山、智能化工厂、智慧型企业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和典型应用场景。要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精准管控和柔性制造,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打造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五是强化协同创新力度。要抓紧提炼行业的共性科学和技术难题,攻克行业资源保障、行业装备现代化、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难题,涌现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在大国博弈中,为我国“工具箱”增添有色金属行业工具。要增强行业科技力量协同创新,减少和避免重复性和低水平研究。
六是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要深度融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际同行在技术标准、资源开发、低碳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布局海外优质资源,构建多元、稳定、可靠的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品牌,加快提升有色金属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七是强化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当前,大国博弈形势复杂严峻,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迫切需求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各自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建设校企深度协同的创新实践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色金属行业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畅通有色金属行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和发展行业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的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学会平台枢纽作用
多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作为学术性、科普性、公益性社会团体,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推动行业学术交流、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希望学会牢记办会宗旨,强化使命担当,把学会办成“学会会员之家”和“有色科技工作者之家”。
一是坚持学术引领。围绕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精心组织更多高水平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提供高质量科技服务。
二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发现、培养、举荐优秀科技人才,通过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助力行业打造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
三是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办好品牌活动,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公信力。